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下文章来源自少年商学院。

有一个说法叫“直升机家长”,形容家长像直升机一样整天盘旋在孩子周围,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降落”,竭力全力帮孩子屏蔽一切风险,替孩子决定他们应当怎么说、怎么做,甚至怎么想。已经有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直升机家长”们的不懈努力,只会造就一个个“妈宝”、“巨婴”、“啃老族”。

越来越多的新父母意识到这套养育脚本的陈旧过时,而期待培养真正独立自主、自尊自信、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力?给孩子自己的空间——仅仅这样就够了么?的确,今天的孩子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被暴露在前所未有的风险之中——信息爆炸、无处不在的虚拟世界入口、社交媒体的鱼龙混杂,乃至新冠疫情对日常生活的持续影响……这种情形下,除了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信任之外,更需要家长具备一些有效引导的技巧和智慧。

北京大学传播学教授胡泳、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父亲的他在新书《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中分享了自己的养育历程。读完这本书,受到了很多启发,果然还是教授有办法。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三点:第一,鼓励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在孩子四五岁刚学会熟练表达的时候,很多父母遭遇十万个、百万个、千万个、万万个“为什么”的连环攻击。许多问题非常无厘头,或者让你一时无从答起——“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人为什么有身体”“爸爸为什么是爸爸?”

博闻多识如胡泳教授,也常常被孩子们问得瞠目结舌。但不同于一些父母的不耐烦(“你咋问题这么多!”),或是不由分说(“就是这样的,没有为什么!”),面对孩子们的问题,胡泳教授却一直保持着谦逊和耐心,甚至总结了一条“知识论的第一定律”: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的好奇更能让你认识到,你对这个世界有多么懵然无知。不要急于否定,孩子们天然的好奇心是最好的思维导师。

 

第二,思想碰撞。在孩子们八、九岁的时候,胡泳教授就开始定期召开家庭会议,邀请孩子们一起,在客厅的桌面上交流生活中的种种议题。既有大人的议题,也有孩子们的议题,比如:电子设备的使用规则、家务劳动参与的重要性、影像的利弊、广告和网红对生活的影响……从日常琐事到公共话题,从小家到社会,包罗万象。孩子们在畅所欲言和交流碰撞中,自然而然便明白了“凡事需讲道理”,耳濡目染了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的魅力。

第三,亲子共读。读书会制度也很早就在这个家庭里确立了下来。从《绿拇指男孩》《格林童话》到《纳尼亚传奇》《杀死一只知更鸟》,从床边絮语、微信语音到喜马拉雅电台,与孩子一起读书是胡泳教授最为珍视的家庭瞬间。他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绿山墙上的安妮的性格魅力、哈利·波特带来的“既悲伤又高兴的感觉”,更引导他们思考读书的方法和深层意义。他在家书中和孩子们分享的三条读书心得,值得每一位家长和孩子反复诵读——

阅读的意义,也许不是看我们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所读过的书使我们停留在何种状态之中······看街道、云朵和其他人的生存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看阅读是否使我们更加像是在活着。

 

这便是爸爸要分享的第一条读书心得: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状态。

 

阅读的核心因此成为“与自我相遇”。换句话说,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吸收和反思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发育出更好的自我。

 

第二条读书心得,是通过阅读,学会快速而准确地就任何问题,形成自己的知识判断。

 

你们已经迈入知识大贯通、大爆炸的时代。追求知识不像以前有那么大功用了,因为知识如牛奶,保质期很短;知识又如洪水,泥沙俱下,亟待激浊扬清。人人都必须培养一种能力,不是做某种知识的专家,而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到哪里去获得所需的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知识判断。

 

假使没有这个能力,那么就会像爸爸经常打的比方:你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

 

第三条读书心得,是通过结构化的、系统性的阅读,形成联想。知识的树苗由此开始开枝散叶,长成森林。

 

很多人读书的问题在于:第一是没有结构,就是在书与书之间形不成联结。这直接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即使遭遇一本好书,也无法把握它的精髓,因为书籍进入大脑后不久就驶离,连一点水波都不曾漾起。所以,没有知识体系的读书,用处不大。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若真正释放思想,它们将会无穷无尽地开枝散叶。根本没有任何孤立的思想,从来没有过,有的只是思想之网。这也就是为什么艾萨克·牛顿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04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