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家庭照护困局的多维透视
胡泳 | 2025年07月09日
编者按 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在康养、护理、旅游、适老化改造等多个领域引发了新的需求,蕴藏着巨大的消费能量。其中,家庭照护扮演着基础性、不可替代的角色,不仅是传统养老文化的延续,更是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促进新兴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缓冲带,家庭照护日益面临着家庭小型化与照护能力下降、照护者负担过重、专业化需求持续提升等现实挑战。同时,当社会热议旅居养老等商业机遇时,失能老人的尊严维
胡泳|在日常与超越之间:扎加耶夫斯基的诗
胡泳 | 2025年07月03日
披沙沥金 人类无疑正处在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得不问,我们是否有道德上的毅力来拯救我们自己,使我们免于真正的灭亡。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利用过去来更好地理解当下。 本专栏意在对选定的个人的生活和贡献进行一种富于当代意识的文化调查,虽然历史可能是不稳定的,但它确实倾向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结晶。一群特定的男人和女人,塑造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同时也在他们身后的文明中留下了明确的印记。 现在,我
胡泳|论事实:美丽、谎言与ChatGPT
胡泳 | 2025年06月28日
作者简介 胡 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摘 要 事实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事实一步步变成知识的一般基础和解决争论的最终方法。这带来了新的证据原则和新的调查方式,并导致了历史学家芭芭拉•夏皮罗所说的“事实文化”:事实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域,从法律到科学,从历史到新闻,重塑了整个知识的格局。然而,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真正侵蚀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垂直结构,伴随着人工智能的
胡泳|从LABUBU火爆谈流行文化
胡泳 | 2025年06月26日
当下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感到疏离、破碎,没有统一性的期待。这种缺乏叙事,但要素突出的东西,反而更容易流传。 早前的流行文化IP,背后有明确的宏大叙事,也与社会时代观念有关联。但现在很多是没有故事的,角色的魅力由类型化的外貌、性格等要素特征构成。 今天,流行制造跟大众媒介没有太多关系,它们基本上是社交媒体的产物,辅之以懂得用技术和算法进行营销的人的努力。 南方周末记者 姜博文 责任编辑:何海宁 重庆
超级能动性——如何将人类潜能提升到新高度
胡泳 | 2025年06月13日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历史已经多次表明,每一次重大经济和技术的变迁,都是企业兴衰更替的关键时刻。40 多年前,互联网诞生。从那以后,包括 Alphabet(谷歌母公司)、亚马逊、苹果、Meta 和微软在内的一些企业成长为市值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改变了工作的组织方式与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 如今的 AI,正如多年前的互联网一样,仍处于变革的初期。对商业领袖而言,最大的风险
人工智能会夺走我们的生活意义吗?
胡泳 | 2025年06月10日
未来之地: 超级智能时代人类的目的和意义 [英]尼克·博斯特罗姆著 黄菲飞译 中信出版社 2025年4月出版 ━━━━ 文︱胡 泳 从超级智能到未来之地 上一次读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的书,还是他2014年的大作《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帮助世界意识到人工智能的第一次大
胡泳|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人最重要
胡泳 | 2025年06月06日
高考前,知乎「吾辈问答」发起了一场关于高考对于人生选择的影响,关于人生更多可能性的讨论。 高考重要,但我们也希望高考后,每个人都能更勇敢地探索未来的人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一到高考季,因为我是老师,就有亲戚朋友,做家长的,纷纷来打听:我家的孩子选什么专业好呢?当然,这同时差不多也是大学生的毕业季,一拨家长操心的是孩子上学的专业问题,另一拨操心的却是,孩子大学学完了,干什么工作好呢? 子女的上学
家庭照护为什么这么难④:居家养老面临诸多挑战
胡泳 | 2025年05月28日
《南方周末》编者按 几个月前,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经历被媒体报道,在社交网络成为热点。高龄失能老人照护,并不是胡泳教授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老人需要照护,这也成为整个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家庭照护是中国老年人照护的主要方式,家庭照护也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南方周末特邀胡泳教授撰写系列文章,以亲身经历和学理思考,探讨失能老年人的
照护者说|胡泳:向死而在,爱这个世界
胡泳 | 2025年05月21日
“只有在向死而在的过程中, 我才会充满激情地意识到自己的自由。” 从“预思”死亡,到“预演”死亡 哲学家朱锐在被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之际,与年轻人进行了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他说:“对话是最好的告别方式。”这些谈话,加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的部分内容,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辑成一个小小的集子问世,名为《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4月
大语言模型能保守秘密吗?
胡泳 | 2025年05月20日
文章来源于“数字社会发展与研究”公众号 2022年底,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互动方式。LLMs通常被训练成聊天机器人:它们从用户那里获取输入(“提示”),并在内容和风格上提供听起来“像人类”的结构化、可信的回应。 它们通过预测某段文本之后最可能出现的词汇来完成这一任务:其输出是基于对大量文本、文本中的模式以及开发者或用户设置的附加参数的分析来生成的。 而隐私和数
胡泳|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胡泳 | 2025年05月17日
这是我60年来第一次没有妈妈的母亲节。她于去年9月离开我,享年85岁。 一、妈妈的节日 妈妈不在了,生活的很多方面就起了变化。 比如,家里人的生日不一样了。在她去世的那一年,就已经不一样了。清明的时候,哥哥在妈妈的墓前哭着回忆:“2024年4月,你不记得自己的孩子生日了,以前每个生日你都记得。我买了蛋糕,给你戴生日帽,唱生日歌,为孩子过生日。你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更早地,2021年的6
胡泳|穿越十年重观《星际穿越》:科技只是麦高芬,为了理解爱
胡泳 | 2025年05月12日
《星际穿越》 2024年11月7日,是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导演的科幻巨作《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全球上映十周年。经过了这么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它的美。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观看“有史以来最真实的太空影像”时的激动——打动人的,不只是对太空的超现实想象:穿过虫洞进入银河系,流落于神秘的五维空间,黑洞、虫洞以及奇点造成的时空弯曲效应,以及太空人工繁殖技
胡泳×潘江雪×林柳逸 | “老”的真相
胡泳 | 2025年05月04日
“北大教授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的‘夹心’困局”、“中年之困:谁为我的父母养老?我又该如何老去?”......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关于养老的困局受到关注。 2022年第八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正式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衰老过程中,照护者与被照护者的慌乱与焦灼,终将是我们都要面对的困境。在社会想象和国家政策中,子女总是被期望成为父母养老
在世界读书日,谈生命当中的敬畏
胡泳 | 2025年04月29日
近几年由于做家庭照护,我开始关注疾病、衰老和死亡,以及围绕老病死生发的种种情感,如哀伤和孤独。 在世界读书日之际,我想谈一谈一种特殊的情感,就是对生命的敬畏。 敬畏,就生而言(也可以与死联系起来,因为生死乃一体),是一种置身于浩瀚而神秘的事物之中的深刻感受,通常与存在的深刻本质相关联。对宇宙的浩瀚、生命的美丽或死亡的不可避免进行思考时,都会引发敬畏感,从而产生惊奇感,有时也会带来恐惧感。 敬畏,是
书的未来:重定义与再想象
胡泳 | 2025年04月24日
内容摘要 随着技术进步,印刷书籍经历了与报刊、电视、电子书的博弈,但它终究没有像预言的那样彻底终结,相反维持了持久的存在,甚至进入与其他媒介形态共存共融的“新常态”之中。种种观察似乎表明:图书相比其他媒介能够更好地抵御数字化浪潮,图书出版事业虽然永远不会像技术公司那样以指数级速度增长,但其深度参与的特性,决定了其会被重新利用和重新想象。 关键词 印刷书;电子书;出版业;媒介变迁 书籍时代结束,报刊
艾丽丝·门罗:一个有许多房间的小说家
胡泳 | 2025年04月20日
胡泳|未曾尝过,就未曾经过
胡泳 | 2025年04月10日
我闲下来有个嗜好,喜欢琢磨汉字的源与流。将汉字分门别类,按领域追溯,积攒了一堆知识。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有关食物的汉字可真不少,渐渐辑成一个“说文解食”的小小文件夹。其实就是消遣,也没想用来干什么。 春天接到“一食谈”约稿,指定要谈食物相关之事,心想这个文件夹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或许可以带来写作灵感。果然,打开文件夹,看到了“尝”这个字,于是就有了本文的题目。 有一点略微抱歉,要说汉字,就得改
朱政德 胡泳|数字难民研究:概念、议程和本土启示
胡泳 | 2025年04月07日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5年第2期 图:一些移民在吉布提市的夜岸上举起手机,试图从邻国索马里捕获廉价的手机信号,与家人取得联系(John Stanmeyer 摄)(图片来源:“foi assim”网站) 数字难民研究:概念、议程和本土启示 内容提要:数字技术加剧了人类社会的不稳定性,难民、公民的边界愈益模糊,造就了规模递增的数字难民。由此,源自未来学、科学技术学的数字难民研究相继兴起:前者因逐渐
照护者说|胡泳:相册
胡泳 | 2025年04月05日
一 父亲在客厅里有一个固定的观看电视的位置,在他不伏案写作的时候,就坐在那里无声地看电视。无声的意思是电视机被设置成了静音,因为父亲的失聪,使得他不论电视里的人说什么都听不见,他只是看字幕而已。 我习惯了他看电视的时间以及姿态。父亲无论做什么都是井然有序的:他辛辛苦苦用笔在稿纸上写下的数以几十万计的文字,总是码得整整齐齐,分门别类地装在信封中;家里的储物箱,不论大小,他都会用马克笔在上边清清楚楚地
胡泳: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思自由
胡泳 | 2025年04月01日
死亡背后隐藏着对自我有限性的接受,而这正是肯定生命的基础。只有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充满激情地意识到自己的自由。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将人类称为“面向死亡的存在”。在他看来,既然人类能够意识到自身不可避免的死亡,那么真实地生活就意味着直面这个事实。这就是他所谓的“向死而在(生)”(Being-towards-Death),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具有根本地位。 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B
胡泳
775篇文章 2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