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衡量一个CEO的功绩,要看他离开10年以后公司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CEO膜拜
在CEO最风光的时刻,他们被捧成耀眼的明星,企业不过是其个性的投射。财经媒体鼓吹的不是花旗集团的优异管理,而是桑福德·威尔(Sanford I. Weill)的神奇领导力;描绘的不是甲骨文公司的一流数据库技术,而是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制造的风头与噱头。
 
博雅公关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投资者更愿意溢价购买一家拥有明星CEO公司的股票。管理学界也不甘寂寞,对领导力的分析俨然成了显学。商学院里充斥着“领导风格的选择”、“领导力认识”、“如何获得领导魅力”之类的课程。甚至“领导力教练”也成为新的热门职业。
 
2001年,布鲁斯·帕斯特奈克(Bruce A. Pasternack)、托马斯·威廉斯(Thomas D. Williams)和保罗·安德森(Paul F. Anderson)在Strategy+Business杂志上撰文,把这种专注于个人魅力,甚至把领导的所谓“魅力”与公司的绩效简单等同的倾向称为“CEO膜拜”(Cult of the CEO)。“CEO膜拜”的基本特点是:将公司的领导力个人化而不是体制化,把公司的成功押在CEO个人的特殊性格和奇招上。
 
帕斯特奈克等人指出,尽管许多强有力的领导人驱使组织做出了一定成就,但有大量证据表明,个人化的领导力从长远来看是不稳定的。政治上,我们可以看赫鲁晓夫领导下的苏联的例子:虽然经由他的全力推动和控制,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但苏美对决的最终结果,还是苏联被彻底打败。企业史上这方面的先例更是不胜枚举: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之后的通用汽车公司,埃德温·兰德(Edwin H. Land)之后的宝丽来公司,罗伯托·戈伊祖塔(Roberto Goizueta)之后的可口可乐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败。
个人化领导最终不能带来效率,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产生巨大的风险。道理很简单:没有一个人——哪怕是天才——能够永远正确;特别是在一家大型组织中,没人能够完全掌握相关的重要信息来做出重大的决策。如果个人化领导持续过长,一定会导致如下后果:资源被错误地配置,机会被错过,创新被窒息。过度控制扼杀了创造力,官僚作风阻碍了组织的进程。
 
帕斯特奈克等对“CEO膜拜”的批评,开了质疑企业魅力型领袖的先河。同年,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出版《从优秀到卓越》,首倡“第五级经理人”概念,指出存在一批这样的领导者,他们既有坚定的意志,又具谦逊的性格,能够抛开自我的需要,投身到建立卓越公司的宏伟目标中。第五级经理人回避公司的恭维,从不自吹自擂,行事从容冷静,主要依靠崇高的标准而不是个人魅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实际上,柯林斯更早、也更负盛名的著作《基业长青》,就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高瞻远瞩的公司并不需要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相反,这种领导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可能有害。高瞻远瞩公司历史上最出色的CEO,并没有完美的、高知名度、魅力型领袖的人格特质。就像美国制宪会议时的建国先贤一样,他们专心致志地建构一种伟大而持久的制度,并不刻意成为伟大领袖。他们追求的是制造时钟,而不是成为报时人。
 
 
2019年7月2日,李·艾柯卡(Lee Iacocca)去世,享年94岁。关于伟大企业领导人的神话,或许最为煽情的就是他的经历了。不少人至今认为,艾柯卡以其一人之身,先后两次左右美国两大汽车公司的安危祸福,不愧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然而,在艾柯卡夺目的明星光环的背后,是他作为公司决策者的种种严重失误:拖延支出新车型设计所需的经费,导致产品陈旧、质量低劣;把有限的财力用于股票回购,造成资金短缺;涉足商用喷气式飞机生产和金融服务业,使业务过于分散……
 
艾柯卡名噪一时的自传出版10年后,由底特律资深记者和专栏作家道伦·列文(Doron P. Levin)撰写的《克莱斯勒的幕后故事:艾柯卡的遗产》一书指出,这位专横、自负的经理人的错误决策,几乎已使克莱斯勒再度陷入绝境。他认为,导致艾柯卡失败的原因是其私欲的膨胀:他一味地沉醉于权力、金钱和名望,用公款享受豪华生活,过分热衷于同自己私利有关的股票回购活动,甚至于涉嫌参与榨取公司钱财的图谋。
 
企业抛物线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Peter Senge)指出,不少企业的增长是以掠夺性使用战略资源为代价的,从长远看,这样的企业的发展轨迹呈抛物线形状。因此,衡量一个CEO的功绩,要看他离开10年以后公司会演变成什么样。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艾柯卡离开克莱斯勒10年后,公司举步维艰,最后被戴姆勒公司收购。
 
10年,是一个残酷的时间段。优秀企业随着时间的流逝,从简单变臃肿,从聚焦到不够集中,绝非少见之事。即便华尔街的宠儿苹果也有过混乱的时代,它在1997年已经到了悬崖边缘,直到请回乔布斯(Steve Jobs)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乔布斯当时的声明极其简单,但却非常有先见之明:“苹果不会再像这样把触角伸向很多地方,但是在一些极为重要的领域内,我们的存在也将极为重要。”在乔布斯退役后,苹果的共同创始人伍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他不是领先所有人一天,而是领先他们10年。”
 
然而,即使英明天纵者如乔布斯,终究也逃脱不了“企业领袖的10年考验”:一派观点认为,乔布斯已经打造了高管的“长板凳”,能够保证苹果的继续成功;另一派则认为,经历多年的创新,苹果已经刻上了乔布斯太深的烙印,注定会在“后乔布斯时代”走下坡路。
 
孰对孰错,我们10年后见分晓。
 
注:本文载于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04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