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谁提供云服务,谁就将掌握权力

 

吴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从家庭关系、社会伦理的最基本单位到朋友、共同体,到大社会和全人类,迟早都面临着所有的数据都会云端化。权力这时候集中在一个云存储公司,而不是掌握在某一个政权、世俗的政府手中。谁提供云服务,谁就掌握权力

 

我这个谈不上评议,自己有一些想法,跟诸位一起探讨。

 

现在的互联网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大家都在谈大数据和云存储,意味着什么?我们过去几年都关注互联网政治走向的问题,它对世界生态到底改变什么方向?从这个问题出发谈一下过去几百年来政治形态的演变以及未来到底是极权主义,还是帝国主义,还是是无政府主义?什么程度?

 

如果从数据储存、知识储存的角度,从羊皮书时代到现在经历了几个发展时代。羊皮书时代,知识垄断在经院中。随着贵族收藏家的出现,开始进入到一个启蒙时代。比如霍布斯,在瑞士收藏家里发现几万本羊皮书,大读特读,然后写出了《利维坦》。而15世纪活字印刷的出现,开启纸制印刷书的时代,打破了专制。专制是建立在对储存载体高成本垄断的基础上,而启蒙也就是储存介质的民主化、平民化。

 

工业时代,相对于更早的启蒙时代的纸质书,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体出现,知识或者数据的储存与传播的改变使得大众政治参与成为可能,工业革命时代的后期还出现了唱片和胶片。这是工业革命和民主的发展,储存介质更为平民化,更适合大众传播的时代。

 

之后是磁带作为储存介质出现,人类发明了计算机,电视机和录音机等改变了知识的储存与传播,磁带作为储存介质的大规模应用,标志着一个动荡的新社会运动的时代的到来,对既有的代议制民主体制产生了挑战。

 

1970年代之后,一种新的随机储存介质开始出现了,就是硬盘和光盘。但是,相比此前,这些储存介质的寿命,非常有限,甚至光盘机作为大规模储存应用的时间比磁带机还要短得多。传统的纸张是含酸的,几十年后就会开始脆化,可是现在的硬盘、光盘储存方式寿命更短。到了今天,进入到云储存,仍然没有找到新的介质,还是建立在硬盘机、光盘机为主的储存介质。但是我们的储存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方面储存介质越来越脆弱,另一方面每个个体,人际关系和大脑,因为云储存的出现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关系纽带是共同事物的回忆,但是云存储出现,哪怕这样的一种关系都被云端化了。夫妻之间,过去一段事情,或者说下周开一个家庭宴会,夫妻关系同通常会分担记忆,一方记请谁,另一方记着买什么食物,通过这样的记忆分摊维持夫妻关系的纽带。延伸出去,比如说一个社群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怎么分摊和维系?现代通过报纸、书本的方式对应一个共同的事件,作为集体记忆的分摊。书本包括传记和回忆,以及阐释、理论,对一个比如广场事件进行集体建构。我们的记忆纽带是在书本和录像带、照片上的记忆,如果这些数据逐渐消失、介质毁坏了,开始变到云端,假设都是百分之百能保持的云端,那么意味着我们的社会记忆、整个社会的集体记忆,都被云端化了。从家庭关系、社会伦理的最基本单位到朋友、共同体,到大社会和全人类,迟早都面临着所有的数据都会云端化。

 

重庆模式中薄熙来当时很重视一个项目,在重庆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云存储基地,他们为什么有对云储存有这么大的兴趣?为什么要在重庆设立云存储基地?再比如,当亚马逊作为云存储公司,整个文明关系改变了。权力这时候集中在一个云存储公司,而不是掌握在某一个政权、世俗的政府手中。谁提供云服务,谁就掌握权力,显然薄熙来意识到了这点。云存储意味着,吸收一切数据,一方面割裂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云存储的掌握者可能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审查、过滤、检查和删除;同时,当我们的大脑主动放弃记忆功能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包括海马体,就开始萎缩、退行、退化。

 

重要的是,当人类记忆开始被集中储存到一些国家、公司手里,意味着我们的记忆可以被随时抹掉。抹煞记忆是政权维持的基础。特别是专制,就是依赖清除记忆。它的一切暴力或者统治方式都是为了清除记忆。但是云存储彻底统治之后,每个个体在主动放弃自己的记忆功能,而且这个记忆储存可以被少数的政府或者少数的公司或者少数的供应商抹煞掉、垄断掉、过滤掉。未来就是一个很悲观的图景,就是丧失抵抗的社会,是高度专制的社会。

 

唯一不确定的,只是这个存储器的寿命或者它的分布。即使每个人仍然拥有U盘、硬盘、MD,可是这些介质的寿命非常短,难以对抗云存储以及云存储的自我复制。

 

当然,社会的对抗相应的也是以建立集体记忆的方式和路径进行。如果社会运动就是重建分布式的记忆,社会运动就会变成储存介质的争夺,某一种跟云相对抗的介质。比如说书本,或者发明另外一种新的储存方式,新的介质发明和出现,也许能够打破这种垄断的云存储。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05篇文章 10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