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阅读与观看是我们常见的两种信息行为。两者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梅罗维茨对阅读和观看做了详细的对比。
很关键的一点是,阅读比观看需要更多的付出与参与。阅读物必须拿在手中,主动地与之交流。然而对电视机则不然,打开、坐下,图像就会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

正如梅罗维茨所言,即使对有文化的人来说阅读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例如,页面上的黑字必须一个词一个词、一行行、一段段地扫过。为了阅读这些词,你的眼睛必须经过训练,就像打字机的滚筒移动纸一样沿着印刷的行进行移动。就像音乐家轻哼他们在某张乐谱上看到的音符一样,许多读者会在脑子里读那些看到的单词。由于牵扯精力,人们肯定不会去阅读他们所注意到的每一本书。
有一个统计数据说,即便从此刻起,人类再也不出版任何一本书,我们也需要25万年才能读完迄今为止所写出过的所有著作。所以,我的阅读观是:关于阅读,也许不是看我们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所读过的书使我们停留在何种状态之中。一句话,看阅读是否使我们更加像是在活着。
与图书相反,电子图像和声音却是将自己注入到人们的环境中,接受讯息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孩子们都喜欢看电视,因为它是一种被动的、不费力气的活动,不像阅读,要求持久的专注和努力。

需要更多付出的信息行为,也意味着更大的主动性。很明显,阅读的速度完全凭读者决定。他可以快读、慢读或是泛读、精读。他可以记笔记,做批注,思考和回味。电视的速度则不能由看电视的人来控制;只有开始与结束在观众的掌握中,因为他可以开/关或是换台。但他不能慢放一个令人愉快的节目,也不能快放一个令人乏味的节目。节目无动于衷地进行着,“而没看到的还是没有看到,误解的仍然误解了。”
观众在这里是被动接受者,因为他的眼睛和耳朵被稍纵即逝的图像和声音控制住了,而他的大脑则被节目制作者的想象力控制住了。
波兹曼有一句名言:“图像足以使人的思考短路。”而阅读过程则可以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翁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

我们常常使用“思路”这个词,一种思考的理路,意味着读者需要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而阅读的特点是,如果你不跟随某条思路,就无法往下进行。
电视却像是岔路口。它展示给观众诸多的主题,但它们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片断来呈现,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则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换言之,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
从2016年4月开始在《南方周末·自由谈》上开设“披沙沥金”专栏,讨论信息素养问题,系列文章会陆续发布。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