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轴心时代,几大思想传统都发展出以自己期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的原则,统称“道德黄金律”。它体现为大多数宗教和文化中都有的格言。

 

例如,印度的释迦牟尼说:“以己喻彼命,是故不害人。”(《法集要颂经》,卷一爱乐品第五)。《马太福音》第七章第十二节:“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波斯祆教的教谕指出:“唯有不将于己不利之事施于他人,人性方可称善。”而在《论语》中,孔子先后两次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2

这些格言背后反映的道德法则犹如黄金一般贵重,所以称之为“黄金律”。仔细推究,各种宗教和文化对于黄金律的不同表述,可以归纳为否定式和肯定式两大类。否定式最为常见,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国叫做“恕道”。而肯定式就是反过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如孔子也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除了否定式和肯定式,还有一种形式可以称作移情式或回应式,例如:你希望别人做什么,就希望自己做什么。

孔子讲学图

 

道德黄金律被认为以最精炼的语言浓缩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但哲学家们,从康德到尼采,却以各种理由反对这一规则。康德曾批评黄金律对具体情况的不同不敏感,他指出,一个被正式定罪的囚犯在要求法官释放他的时候,可以诉诸黄金律,即强调法官并不希望别人将他自己送进监狱。尼采则认为,黄金律中隐含的美德与自我主张和权力意志的真正美德是对立的。

黄金律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人怎会知道别人想被如何对待?当然最明显的办法是询问他们,但如果没有达成特定的、相关的理解,就无法知道。萧伯纳因此写道:“不要用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对人。人们的口味可能完全不同。”

 

这表明,如果你的价值观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同,你希望得到的对待就不会是他们希望得到的。因此,哲学家伊恩·金认为,黄金律的肯定式“在错误的人手中是危险的”,因为“一些狂热分子对死亡并不反感:黄金律可能会激励他们在自杀性任务中杀死其他人”。必须考虑到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都有很大的不同。

萧伯纳像

否定式是不是会好一些?金在他的《如何作出好的决定并始终保持正确》一书中认为,“虽然以别人对你的态度来反映你对别人的态度的想法确实非常普遍……不过大多数古代智慧都是否定式的——建议你不要做什么,而不是你应该做什么”。看上去,似乎不施害于人比施惠于人更加容易一些,否定式可以被理解为施加了最低限度的义务。然而金认为,这又可能造成对惰性的偏爱,使不良行为和状态得以持续下去。因此,他的结论是,黄金律并没有可行的表述,除非用其他道德法则对其施加限制。

不过,这些批评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身就包括考虑你的邻居的口味,就像你希望他考虑你的口味一样。因此,即使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有任何共同的需求或品味,黄金律仍然可以表达普遍道德的本质。它也有可能指导我们确定哪些不同是与道德相关的。我们经常希望其他人在决定如何对待我们时,不带对于我们的种族或国籍的任何偏见,但同时也希望他们不要忽略我们的不同文化偏好。这种“尽可能像别人对待我们一样对待别人”的原则有时被称为“白金律”。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04篇文章 9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