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陈雪、通讯员邓白露访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

01

记者: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直播……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介、新事物、新现象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潮流是否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胡泳: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流行周期,比如固定电话当年也是新的流行事物,很多人会为家里装上一部电话而自豪;到了“大哥大”时代,固话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到现在,手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发任何新品,都不会被当作什么新奇工具了。技术在变,时代的流行趋势也在变,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化的眼光看待技术,而是要以动态的观点观照所有的这些现象。

那么,回到“电子书”这个问题上,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直播这些东西在广义上都是技术,狭义来说就是媒介,媒介其实也是技术的一种。我们同样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书籍”这个媒介。书籍是流行很久的一种媒介,以往我们对书籍的认知包括印刷、墨香、翻页的沙沙声、固定的装帧等等,而随着技术与渠道的不断变化,书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对书的认知已不止于此,从纸张到电子屏,时代给书籍增加了新的特色。电子书是民主化的,而印刷书则是精英范的。印刷书是奢侈品,而电子书是实用品。电子书以消费者为中心,印刷书以生产者为中心。电子书的体验是动态的,印刷书的体验是稳定的。我们进入“读屏时代”,即便印刷书和电子书共享相同的内容,它们依然会反映截然相反的媒介格式。循着这种变化的眼光大胆设想一下,未来,是不是除了传统出版社外,游戏商也可以来开发书籍?图书的盈利模式与工作流程以及相关产业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书”的媒介形式将会持续处于进化中。书籍不会死亡,也不会终结,但书籍总是需要重新定义,持续创新是没有终结的。它总是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服务新的读者群体,用流行的媒介去适应新的时代。 

02

记者:那么,对这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媒介形式变迁,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胡泳:我们对于所有的媒介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一种媒介被创造出来后,是不太可能完全消失的,它会被重新利用和重新想象。

媒介研究存在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断裂史观”,另一种是“延续史观”。“断裂史观”强调新媒介与旧媒介存在巨大鸿沟,新媒介的出现会引发新的革命,会推翻有关旧媒介的一切,旧媒介将被彻底并入新媒介的轨道。这种“断裂史观”给我们的感觉是旧媒介很落后,新媒介总会取代旧媒介。而“延续史观”则倾向于看到历史的延续,指出新旧媒介互为交织的复杂性,强调媒介更迭中的回归、创新与共生。

就这些年的媒介变化来看,可以发现,媒介确实是遵循着“延续史观”的规律。我的著作《媒介:回归与创新》,书名本身就在体现“延续史观”,媒介有的地方是回归的,但有的地方的确是创新的。比如广播与电视的关系,电视流行于广播之后,但广播作为第一种电子媒介,早已把现在电视上我们熟知的各种样式创造出来了——从广播新闻到电视新闻,从广播对话节目到电视脱口秀,从广播剧到电视剧。但新媒介总有其创新之处,广播只有声音,电视则既有声又有光。所以,电视出现后,广播就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定位——回归音乐、侧重移动性与伴随性,由此出现了音乐台和车载广播。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30篇文章 3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