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任何情况下,虚假的信息和错误的信息都会造成恶劣后果,但与公共卫生危机相关的不良信息尤其具有危险性。在新冠肺炎中,我们处于不良信息可能致人丧生的时刻。



 

在东英吉利大学(UEA, East Anglia University)2月14日发布的一项研究中,专家们认为,假新闻会令疾病的爆发更加迅猛。这里所说的“假新闻”包括错误信息和在社交媒体上的不正确建议。东英吉利大学的科学家在分析错误信息的传播如何影响疾病扩散时说,任何阻止人们分享假新闻的成功努力都可以挽救生命。


研究者之一、UEA医学教授保罗·亨特(Paul Hunter)表示:“错误信息意味着错误的建议会很快传播出去,并且可能改变人类的行为,让他们冒更大的风险。”一个在新冠肺炎中可以佐证的例子是,2月15日,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一女子疑因出门购买号称可以治疗肺炎的双黄连,反而因此患上新冠肺炎。

 

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中的不良信息给受害者们带来了巨大风险。因此,我们会有冲动、并的确有责任去纠正那些不良信息。如果是在一般意义上面向公众做这件事,我们尚可尽最大努力;但是,一旦不良信息或者阴谋论是被亲朋好友所分享时,为亲情所困,我们往往会对此感觉束手无策。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记住:大多数人无意分享不良信息。要是你可以听见他们的心声,你会发现,实际上,大多数人恰恰想做的是相反的事情。无论在你的家庭群、工作群还是同学群中,主体人群希望的都是分享准确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不良信息还会到处流传呢? 可能是因为人们不懂或者不了解,要么信息是从自己信赖的人那里传来,但更可能是因为,在紧急疫情期间传播的内容类型导致人们变得不太明智。有证据表明,情感唤起性更高的内容会使人们的辨别力下降。也就是说,一旦依靠直觉和情感的时候,人们就更有可能相信虚假主张。例如,令人恐惧的宣称会使人们不假思索地放弃怀疑,而诉诸人们的道德感的词汇在吸引注意力方面特别有效。
 
科学家发现, 人类总是先感受,后思考。面对感觉主导的信息,大脑的情感部分可以仅仅占用认知部分所需时间的五分之一,就将该信息处理完毕。所以,在你按下分享按钮之前,你一定是先感觉到了什么。你所看到的东西使你发笑、喘息、畏缩或哭泣。这些内容深深打动了你的内心,所以你才想立即将其传递给其他人。

 

面对感觉主导的信息,大脑的情感部分可以仅仅占用认知部分所需时间的五分之一,就将该信息处理完毕。

 

为避免被不良信息的情绪诱饵所欺骗,你需要做的事情很简单:

其一,停下来思考,如同那句中国古话:三思而后行。转发之前先动动脑子,如果有任何疑问,请立即暂停并作进一步核查。不确定某条消息是真的?那就别分享。使用网络的一条金科玉律是:我们需要放慢我们在网上所做的一切。

其二,学会识别欺骗性的内容。信息可能移花接木,或以假充真;屏幕截图常遭篡改,或张冠李戴;陈年旧事会改头换面,来源也会被伪造,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虚假信息看起来好像可以信任。时刻对照检查已知和已验证的帐户和网站。如果无法轻松找到同样的信息,则极有可能是骗局。而且,如果某个帖子、视频或链接看起来可疑,则大多真是如此。

其三,当心情感泛滥的帖子。如前所述,那些使我们感到恐惧、愤怒、焦虑或快乐的东西最容易获得大面积传播。人人都希望帮助亲人保持安全,因此当他们看到提示危险的帖子,就想尽力让亲人也倍加小心。不良钓鱼帖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因为恐惧是令错误信息泛滥的最大驱动因素之一。所以,看到耸人听闻的标题,第一件事是退后一步,深呼吸。只要你的情绪被激发起来,那就意味着你应该花点时间仔细地审视一下情绪背后的东西。记住,一旦我们在愤怒地点头,恰好那也是我们最脆弱的时候。

其四,把自身的偏见考虑进去。你在分享某些内容时,是因为你知道它们是真实的,还是仅仅因为你同意它们?我们更有可能分享强化我们现有信念的帖子,而对反对这些信念的帖子嗤之以鼻。这叫“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它会放大社交媒体上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影响。

其五,留意你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尤其避免被动滚动。请启用应用程序中的一些功能,提醒自己时不时从社交媒体中休息一下。你应该遏制在社交媒体上紧追每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的冲动,它会给你带来负面情绪,同时也使你易于被错误信息愚弄并积极传播。

 

人们对错误信息上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注意信息的来源。

 

人们对错误信息上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注意信息的来源。假托比尔·盖茨的鸡汤帖子读起来的确很动人,可问题是,像盖茨这样的名人,他的公开发言严肃媒体都不会漏报。如果看来看去信息都只是在自媒体和网络群中打转,那么你在点“转发”之前,一定要做点“尽职调查”,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信源种类很多,准确区分至关重要。有四个很关键的标准:

 

其一,信源是谁?他/她是怎么知道他们所告诉我们的这些事的?

 

其二,有无相互独立的多重信源?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在《真相》一书中说:“假如无法获得多重信源,而且证据量不大,那么我们就不能完全相信信源的叙述——或许具有暗示作用,但无法证实。”信源数量被视为判断报道权威性的一个标志。

 

其三,信源是不是报道中所叙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是不是利益相关者?

 

其四,是否使用匿名信源?使用匿名信源的时候是否给出援引匿名信源的理由?

 

当人们不盲目冲动、而是停下来思考时,他们实际上非常善于分辨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不真实的。所以,和不良信息作斗争,关键是先推动人们思考。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06篇文章 7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