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一次技术革新时,

都有必要重读一下麦克卢汉”。

你好,欢迎来到湛庐阅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精读班。我是胡泳,很高兴受到湛庐的邀请,和各位一起来精读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这本经典著作。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今天的发刊词中,我想跟大家交流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第二,这本书的难点在哪儿?第三,我怎么帮你解决这些阅读中的难点?第四,为什么要跟着我来读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为什么要理解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为什么要理解麦克卢汉?

读过《理解媒介》这本书,或者是对这本书有过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本书是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距今已经有差不多60年了。为什么在这么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要再来仔细研读这本书,理解麦克卢汉这个人呢?

因为这本书虽然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电视时代写成的,但麦克卢汉在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探讨的几个主要命题,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我仅举两个例子。

 

媒介是人的延伸

比如,麦克卢汉有一个很重要的主张,就在《理解媒介》这本书的副标题里。他认为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有三层:

第一层,任何扩展我们的五种感官的东西都是媒介。

人的五种感觉是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所有能帮助人体延长、扩大或强化某种感觉或某些官能的,都可以看做是媒介。比如眼镜是眼睛的延伸,轮子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城市和社会也是人体的防御和平衡机制的延伸等等,它们都是媒介。

按照这样的定义,媒介所包含的范围就非常广。在《理解媒介》这本书当中,麦克卢汉一共讨论了26种媒介,包括了一般人不会想到的电光、货币、武器、道路、汽车、建筑等。

推而广之,人的一切人工制品,包括语言、法律、思想、假设等,都可以算作是人体和人的心灵的延伸,这是我理解的媒介的第二层含义。

如果我们再高屋建瓴地看媒介,还可以有第三层含义,媒介是社会经验的延伸。麦克卢汉的原话是,媒介“控制了人类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形式”。比如望远镜扩大了人类的视野,汽车扩大了移动性,而且这些都是以一种个人主义的、自由的方式进行的,都可以成为一种社会经验。所以,读麦克卢汉,你会对什么是媒介脑洞大开。你会发现,任何扩展人类整体能力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媒介。

而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让媒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元。所以理解麦克卢汉,就是在理解我们所处的多姿多彩的社会。

 

媒介即讯息

除了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另外一个极其有名的论断是:媒介即讯息。1964年,当IBM发布System/360大型机时,麦克卢汉出版了这本非凡的《理解媒介》。他宣布说,每种媒介,不论它的内容如何,都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的特征重塑了人们相互联系的方式。麦克卢汉将他的论点提炼成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短语:媒介即讯息。

对大多数人来说,“讯息”这个词指的是交流的内容。但对麦克卢汉来说,“讯息”的含义更像是“效果”。

举个例子,假设你收到一封电报,说你最好的朋友刚刚去世,你看完后就晕倒了。如果你问大多数人,“讯息是什么?”他们会说,“你最好的朋友刚刚去世。”而麦克卢汉会说,“晕倒了”。所以说,麦克卢汉所关注的媒介技术效果,是指我们的交流体系所造成的心理和社会状态。印刷、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到移动互联网的计算技术都是媒介,它们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和社会状态。

比如我们今天在生活中如此依赖电子媒介,那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电子屏幕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交流?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通过带有屏幕的中介设备来与他人互动,而这种互动方式,还会让我们的社会交往变成什么样子呢?

又比如,网络技术使我们第一次可以创造一种由比特而非原子构成的空间。这个空间里充满了各种场所,它们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的补充或模拟版本,而是我们通过发光的屏幕设备加以访问的一种崭新的空间。赛博空间也好,虚拟世界也好,现在火爆的元宇宙也好,本质都是这种新的空间物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我们的认同感和社区感,如何同时共存于真实和虚拟世界?

类似的困惑,都是由麦克卢汉率先为我们揭示的,我们要想搞清楚这类问题,就要去追根溯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的第二个重要理由。

 

理解媒介、理解麦克卢汉的难点在哪里?

刚刚我跟你分享了麦克卢汉容易被误读的两个重要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以及媒介即讯息——我想用这两点来回应:为什么现在仍然需要仔细研读麦克卢汉。接下来,我们回到这本书本身。

读麦克卢汉的书其实一点儿也不容易。麦克卢汉有一个特点,我们人人都会引用他的若干名言,但是大多数引用他名言的人,大概率没有完整念完他的书。因为他的书太难念了,也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谓社会科学的规范。

所以,下面我就来讲一下,理解这本书、理解麦克卢汉的难点究竟在哪里。先来说这本书的名字。如果只看“理解媒介”这几个字的话,我们发现这个书名很浅显,似乎传递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如何理解媒介,没有惯常学术界的那种高大上的词汇。但这个其实是有欺骗性的,麦克卢汉在书名里真实想表达的意思是:你们都在使用媒介,有些人还拥有媒介,有些人在媒介上投资,你们每天的生活也离不开媒介,但其实你们根本不理解媒介,不懂它是什么东西,也不明白媒介究竟给人类行为以及人性造成什么影响。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反问:为什么要理解媒介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媒介的孩子。媒介环境不是我们文化的镜像,它就是我们的文化本身。我们的体验几乎都是经由更多的媒介加以中介的体验,而不是直接经验。换句话说,不认识媒介,你就无法认识你自己。

而麦克卢汉以及《理解媒介》这本书,就是我们认识媒介,认识自己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再来说麦克卢汉这个人。凡生活在我们这个媒介时代的人,只要你爱读书,爱思考,基本应该都听说过麦克卢汉。即便你不知道麦克卢汉本人,估计也听说过我上边讲的他那几个著名论断,或者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对于他提出的关于“地球村”的论述,有着切身的体会。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这些片段化的了解,误认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这个人了。但实际上,听说过和真正了解,以及能将麦克卢汉的许多关键性命题,在现代的媒介环境下灵活解读和运用,这中间,还需要做许多努力。

到底麦克卢汉难在什么地方呢?

比如我们在理解一个学者的时候,对于相关知识脉络的梳理十分重要。按照我们对于知识的分析来看,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知识是凭空而降的。哪怕像麦克卢汉这样被誉为先知的人,他也一定有之前各种各样知识的明线和暗线,将他导入到使其后来得享大名的知识领域。如果你对构成麦克卢汉知识来源的关键脉络和他师承的人物不是很清楚,在理解他的某些想法时,就会产生障碍。

又比如,麦克卢汉的文字内容虽然简短并极具警示作用,但却非常不好理解。有个说法是,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但也可能是他那个时代最被误解的学者。而且,有意思的是,他的被误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自己的原因。比如他曾说过以下言论:

- 我并不假装了解我自己的东西。毕竟,我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

- 我不一定同意我所说的一切。

- 你不喜欢这些想法?那么,我还有些别的……

- 你认为我的谬论都是错的吗?

谬论当然就是错误的,麦克卢汉到底想说什么呢?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预言家,麦克卢汉的某些看法比另外一些看法更站得住脚,而有些论断显然是荒谬的——但是,他说得对的地方,简直是石破天惊。而且,麦克卢汉的所有最初主张都是有争议的,因此他的书需要读者的深度参与,才能将麦粒与谷壳分开。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麦克卢汉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也是我们要做《理解媒介》这个精读班的原因。因为如果不强迫你读这本书,你很可能只满足于引用麦克卢汉最关键的几个命题,却并不知道这些命题真正代表什么意思;而如果你打算认真读这本书,精读班的领读和陪伴,可以让你在读书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因不知作者所云而心生退意时,更好地坚持下来,不至于半途而废。

 

我会如何带你精读这本书?

那么,在精读班中,我会如何带着你一起,向麦克卢汉学习呢?

首先,我会梳理麦克卢汉的知识传承。比如,麦克卢汉讨论电子媒介的原始起点是印刷媒介,他对此有一整套的知识来源,包括多伦多学派的奠基人埃里克·哈夫洛克(Eric A.Havelock),他的师长兼同事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他的著名学生、后来开创崭新研究领域的学者沃尔特·翁(Walter Ong),他们都在讨论口传文化到书面文化的历史变迁,以及两者的优劣。

其次,我会逐个剖析麦克卢汉的关键概念,帮你更好地理解晦涩难懂的警句,减轻阅读难度,更好地把握麦克卢汉的思想。比如,关于“媒介即讯息”,我会详细解剖什么是媒介,什么又是讯息;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我会从最初的延伸讲到最后的延伸。

第三,我想帮助你更好地辨别麦克卢汉的诸多论断中,到底哪些可以站得住脚,哪些在现代、甚至未来几十年仍然会发挥影响力,而哪些主张其实我们可以不用太在乎。

第四,在这个“变化速度比变化方向更重要”的年代,我试图为你传授麦克卢汉启示我们的应对之道:如何在造成最大震荡的革新中还能够向持久目标前进,并保持平稳。

基于以上几点,我的领读也因此分为三部分,本讲的发刊词加上正式的内容,共计十讲。

第一部分我将带你一起梳理麦克卢汉的知识脉络,从口传文化、书面文化讲到电子文化;第二部分我将为你解析麦克卢汉的重要概念及命题,包括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以及部落化/去部落化/再部落化等。最后,我会带你一起探讨麦克卢汉的思考之道,帮助我们度过后互联网时代。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06篇文章 8天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