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http://www.eeo.com.cn/2014/0512/260374.shtml

香江引力

2014050922:22 来源:经济观察报 

  Yane

  五一小长假的夜晚,香港华灯初上。名牌店内顾客稀落、接近打烊。白天街上有针对内地游客的抗议活动,名店林立的尖沙咀广东道等地方生意阑珊。海港城附近一家日本餐厅的店员洪敬学(音译),望着警方正在店外制止人群的推搡和对骂,感叹“虽是公众假期,生意反倒减少”。

  本地商家预估的消费热潮并没有在今年五一到来,街上虽仍然熙熙攘攘,但却“旺丁不旺财”。根据香港入境处数据,今年五一前两天共有28.8万人次内地旅客入境,较去年的30.1万人次下跌4.5%;假期首天人次较去年同期下跌近12%。零售业一洗以往佳绩。九龙表行的董事总经理黄锦成在接受港媒采访时表示,“初步统计五一期间全线门店的生意大跌近三成”。

  自2003年港澳自由行开放,在经历了10年的高增长之后,内地游客赴港旅游的数字第一次出现下跌。对于见识过东京、巴黎、纽约、悉尼的内地游客,香港渐渐失去了光环。加之近年来发生在香港社会的不友好事件的影响,原本为购物而来的游客群体正在慢慢发生改变。现在,香港的吸引力是什么?

  人气

  中环的一家药房店外,霓虹灯闪烁耀眼,店内奶粉、纸尿布、药品与进口食材占满了局促的空间,店员蹩脚的普通话招呼声此起彼伏。“一只Pradamini杀手包在香港卖14,500港币,在韩国免税店买,折合人民币不到一万块,所以这几年我很少来香港买奢侈品。”北京游客沈媛媛说,“但是香港的日用品很有吸引力,物美价廉,还有中文标识,这次来香港旅游反倒开始研究超市的宣传单。”

  商家反映,内地旅客的消费内容正在发生改变。随着如沈媛媛这类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加之多个国家愿意放宽签证吸引游客,内地游客的旅行目的地正在从香港的奢侈品店转向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和纽约的第五大道。短假期间,他们也愿意前往服务业更周到的日本、韩国等地。除了在奢侈品价格上缺少竞争力以外,五一期间香港各大商场,仅有少量持港澳通行证可以享有的优惠,并无真正有诱惑力的促销活动。熟悉香港每年折扣季的内地旅客,已经开始学会错峰出行。

  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公开数字显示,2013年内地访港旅客总数为4070万人次,是香港总人口(715万)的数倍之多。洪水般的游客曾经为香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酒店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但是,普通香港居民却需要承受自由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日常生活中的排队、缺货以及拥挤,这是香港居民反感游客的原因之一。

  “买奶粉时问了问保质期,吃饭时指指菜单上的图片,刷卡时回答‘刷银联’。我在香港三天,其实没有和当地人真正说过一句话。”沈媛媛回忆。她所到之处,铜锣湾、尖沙咀、旺角、海洋公园,均是内地游客与本地居民摩肩接踵的拥挤场所,“我能够区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游客,他们共同走在狭窄的路上,却像是平行世界的人群,毫无交集。”

  理解

  在1997年之前的老港剧中,彼时港人到上海、广州探亲,通通叫做“返乡下”。自由行开放初期,许多内地游客自小受到TVB连续剧和香港流行音乐的浸染,亲眼见到维多利亚港的繁华与太平山顶的夜景,在海洋公园和杜莎夫人照相馆留影,都像是圆梦一般。

  但如今,原本强势的香港城市文化正在遭到内地游客的冲击。“香港人越来越自觉要捍卫一些东西,但其中暗藏着排外主义危险。当我们讨论香港精神或本土意识时,不能是一种高高在上,失去对话能力的自我封闭状态。”在内地孩童当街便溺的新闻之后,很多香港舆论指责视频中的港人反应过激,香港媒体人柴子文在一篇名为《我们都是受害者》的文章中如是写道。

  就当这则新闻引发了内地和香港讨论新高潮的时候,北京大学新闻系副教授胡泳在其个人的社交账号上说,“我们在微博上骂,香港人在Facebook上喊,连交集都没有,更谈不上各自‘设身处地’地分析”。

  自由行开展十余年,内地与香港期待的是消费之外的交流。“香港民众大多能够依靠媒体说出自己的想法,香港媒体左中右都有的,繁衍出各种各样的话语。但是香港是怎么样了解内地的呢?”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韬文对经济观察报说,“内地民众也没有办法了解香港民众是怎么样想的,大多是官方转载,或者道听途说,间接来了解一些。”“新闻媒体的任务基本上是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从事两岸三地传媒观察的罗文辉教授说,“港媒第一个任务是监督政府,然后报道社会上的争议问题。例如内地孩童当街便溺的新闻,港媒就会将其扩大,变成非常耸动的新闻。”“港人被夹在中间,上下两难。”曾任香港《号外》(City Magazine)杂志副主编的张洁平认为,“打个比方,在香港有两个地方常常可以听到普通话,一个是中环:内地出身的海归精英在香港的银行、企业负责中国业务,因此你会看到在很多高级中产的楼盘社区,普通话和英语成了最常见的语言;另一个是社会底层人民所居住的天水围,很多新移民来港十几年,以综援为生。香港本地人往往夹在两者之间,阶层流动的空间缩小了。在日常生活里,内地移民与香港居民的生活,也大多是割裂的。”

  心态

  之前一篇《大陆游客应该如何在香港人面前表现得完美?》的调侃文章在网上流传甚广,其中包括讲英文等等。到目前为止,语言依旧是港人判断外来者身份最重要的标签。说普通话,则一定会被打上标签。这个标签有可能是“多金”、“阔气”,也可能是“粗鲁”或者“无礼”。

  “中国人的地域观念很强。香港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因此香港人有强烈的本土意识,以及优越感。”罗文辉教授对经济观察报说。罗文辉来自台湾,2009年来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以第三者的身份看内地与香港,也曾因讲标准国语而被误以为是大陆人。“事实上,香港人并不是用语言来判断身份,而是判断亲疏,判断我跟他是不是同一类人、同一族人,”罗文辉补充。

  陈韬文教授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也坦陈内地与香港之间似有“互相看不起”的情绪。“一方面因为香港无法改变当前格局,想保护自己,对‘外人’采取排外、敌忾的状态;内地游客方面也有点财大气粗,因此没有设身处地为港人考虑。”陈韬文谈道。

  “无论事业上取得怎么样的成绩,始终会有一种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数年前在香港读书,现在在香港社会福利组织工作的湖南姑娘刘菁对记者说,“‘港漂’也会埋怨大陆游客,你们在这儿待几天就走了,但因为你们的举止惹起了港人的反感,这股情绪会转嫁到我们的头上,我们生活在这里,就要一直承受这些。但换个角度想,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些‘港漂’在这里,让香港人感到了危机,他们才将这种反感转移到游客的身上?”

  转变

  从深圳过海关到香港即开始血拼日用品的游客沈媛媛告诉记者,采购任务完成之后,她就会“开始毫无负担地体验香港生活了”。

  沈媛媛的体验包括去深水埗吃地道美食、到浅水湾游泳、去港大寻找张爱玲的故居,以及游览“传说中距离中环不远却‘大隐隐于市’的香港动植物园”,感受香港多元化的一面。“有位在港公干的北京朋友约我去本地人喜欢的麦理浩径徒步,听说沿途风景优美,我也很想去挑战一下。”沈媛媛说。

  寻求转变的香港在以另一种姿态接纳不同类型的旅行者,将他们吸引到湿地公园、离岛以及散落港岛各处的海滩。例如独立旅行组织“香港秘境”(Secret Tour HK),正在小规模地招揽志同道合的游客,避开老套的购物景点,去探访例如油尖旺地带的老粤剧班子、新界区带围篱的村庄、“快活谷”跑马地等香港鲜为人知的一面。

  香港愈加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也令内地游客大开眼界。以今年的香港艺术节为例,共有138场演出,包括了歌剧、舞蹈、戏剧和话剧等世界级表演团体和艺术家的阵容,非香港观众占到约15%,内地观众群体渐成规模。在香港艺术节的官网上,有跨境订票服务的页面,用信用卡付款,另付50元港币,内地各个省市的观众便可以享受送票上门。

  诸如LadyGaGaJustin BieberBlur等炙手可热的欧美大牌,也通常将亚洲演唱会的场地选在香港,明星效应不仅辐射至东南亚,也吸引了很多内地粉丝。“在香港看一场好的演唱会票价并不高,况且这种高品质的演出在内地几年也赶不上一回,”上海游客刘磊正在计划购买格莱美得奖乐队Daft Punk今年七月在香港演唱会的门票,“约上两三个好友飞过来看演唱会度周末,顺便吃港式小吃,买买东西,也是不错的选择。”

  媒体人柴子文在其文章中提到,“香港作为消化和融入现代制度和高国际化程度的特区,能为内地的城市、内地的改革提供的借鉴非常多,非常实用方便,而这方面的学习和对接其实一直在起作用。”事实上,内地游客来到香港一方土地,所能感受的绝对不是仅有物质文明一样东西。消费之外,香江引力仍在。

  (实习生车佳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05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