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心怀此感的不只是我,还有梁思成先生

这辈子,你一定要去看一次应县木塔

木塔初映入我的眼帘,云幕低垂,群鸽乱飞,和煦的微风吹拂着春天的树叶,周围是三三两两漫步的人们。

我倒吸一口气,觉得自己开始变得摇摇晃晃,仿佛所有空气都从肺里抽离出去,而我从此再也无法呼吸。

你说我行文夸张?不是的,我只是找不到词汇来描述木塔给我带来的那种震撼。

它是“天柱地轴”,我不在了,它依然在,即使我不明白为什么它矗立在这里,我还是被它指引,为它臣服。

我的全身心都为它吸附,因为这座塔的设计显然是要用神圣的荣耀征服我们。我凝视着佛祖宁静的面容,敞开心扉接受信息。

心怀此感的不只是我,还有梁思成先生。1933年9月18日,梁先生在破旧不堪的佛宫寺前,仰望着这座高耸入云、雄浑古朴的木塔,不由叹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Overwbelmlng(势不可挡),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我向读者保证,我是先写下自己的感受,才看到梁先生当年的这段话的。我和他不约而同

木塔是那么勾魂摄魄,每一个斗拱、每一檩梁架都散发着优雅、大美与至善,让人真的想,像梁先生给林徽因写信所表示的那样,有几体,皆投地:“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

我并未跪拜,只是肃立。闭上眼,静静地冥想,欲望与厌恶喜欢与不喜欢想要与不想要我自己的小小的痛苦与整个世界的大大的痛苦

面对木塔,我很不自在,我是个新手,是个弱者。我或许有缘能发现灵魂拼图中缺失的一角,尽管我仍然无法看到全貌。而目前,我只能满足于找到的这一块。

在佛教中,塔是存放佛经和舍利的圣地,也是灵魂的安息之所,象征着生命和信仰。最古老和最高的佛塔都曾经是用木头建造的,但现存的大多数佛塔都是用砖或石头建造的。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全木质塔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光寺塔,建于 11 世纪宋辽时期,即将在2056年迎来千年。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梁思成先生赞誉说:“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除了宗教用途之外,中国的宝塔自古以来就因其壮观的景色而备受青睐,许多文人墨客都记载了登塔的乐趣。然而,就应县木塔而言,由于历史上受地震、风雨、战乱等因素带来的损伤逐渐累积,文化遗产保护任务日益紧迫,目前游客已不被允许登塔参观。

我是受邀来看木塔的。作为研究互联网的学者,我专门来观摩应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联想研究院三方携手打造的“智慧应县木塔”,用数字世界还原千年古建。体验者可以通过VR设备模拟登塔,甚至在梁思成、老僧等NPC(非玩家角色)的带领下,在元宇宙中体会木塔的内外景象。

清华大学的建筑学者介绍说,智慧木塔的建立,立足于用无人机采集外部数据,用雷达相机采集内部数据,再用AI算法加以计算。这让我想到,数字世界是否在外物的真实上展示了复杂的可能?比如,如果我们想了解特定文化遗产的状况,是否可以依靠合成镜头?它基于大量数据,因而也就显示了足够的真实。在应县,人工智能“了解”木塔的概念,就像我们人类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亲临木塔呢?因为木塔的灵魂与生命,还是需要现场来感受;然而,不能登临的遗憾,又可以通过AI加以解决。所以,今后我们所熟悉的现实,必然是某种混合的合成的现实。

最近这几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去看博物馆或者美术馆之前,必先虚拟游览一番,这就方便了实地抵达后,更有针对性地参观;在参观之后,我会再次回到虚拟场所,将参观所得与数字体验两相对照。我以为,这才是今日打开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正确之道,能够大大增益和丰富对艺术品的情感与认知。‍

 

话题:



0

推荐

胡泳

胡泳

732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有多种著作及译作,是推动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最有影响的启蒙者之一。欢迎关注胡泳的微信公号:beingdigital,讨论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文章